△鹞子尖古道 图/周德淑
湖南安化有一条位于梅山腹地颇为神秘的茶马古道,它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十大古道中排名第四。这就是中俄万里茶道湖南段的起点——鹞子尖古道。
中俄万里茶道始于17世纪,是从中国南方茶叶原产地起,经中原大地至西北边疆,直至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茶叶运销之路,总长1.3万多公里。在这条传奇的古道商路上,活跃着安化黑茶商人的忙碌身影。鹞子尖古道位于安化江南镇境内,从起点缘奇桥到终点五福宫码头,全长30公里。
△安化鹞子尖茶马古道路线图
对地理和人文感兴趣的我,决定用自己的双脚来探访这条神秘的古道,几位喜欢徒步和摄影的同事也要参加。我联系上了缘奇桥所在地黄花溪村的老支书王佑斌,详细了解了古道沿途文物、路线、公共交通等情况。然后,我们出发了。
偶遇茶栈的第八代传承人
我们一行10人到达江南镇,问路时偶遇宏毅茶栈的第八代传承人王军安。王军安守着良佐茶栈做黑茶生意。良佐茶栈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茶栈已破败,系悬山重檐、小青瓦双层木结构楼房,并排两个天井组成两个四合院,大门为牌楼式青瓦砖结构。王军安将楼下作为黑毛茶产品收购及加工作坊,楼上为茶叶产品贮场所。
△良佐茶栈 图/朱立
王军安热情地给我们当起了向导。他指着一座面朝资江的青砖门楼说:“这是德和茶行的厂房大门,旁边的梁家码头就是德和茶行的专用码头。”德和茶行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资江岸边,四周为青砖围墙,两个四合院形制。厂房门外一条青石板路沿石级直通梁家码头,成品茶从这里装船外运。我看到德和茶行正在修复,木制厂房主体已基本完成,工地的一角还有古青砖、小青瓦、桐油、白蚁药物等修复材料样品展示区。
△德和茶行窗外的资江图/朱立
始建于清代的五福宫码头用条状青石砌成,上窄下宽,全长27米,江南镇大部分茶叶产品均由此码头外运。码头台阶的两侧各有一个石柱,下层台阶上还固定有铁板,铁板上有铁环,应该是资江里的运茶船用来系缆绳的。王军安说:“码头上面的街道是茶商们的主要交易场所,黑茶从五福宫码头用船经资江、洞庭湖运抵汉口等地。原来这里有不少吊脚楼,很漂亮,可惜后来被一场大火基本烧光了……”
△五福宫码头上面的街道曾是茶叶交易市场 图/朱立
午饭后我们乘班车到达了洞市老街。洞市老街上泰美和茶号老板贺有元热情邀请我们品尝他家的黑茶,他是这个老茶号的第九代传人。得知我们要徒步古道,马上手绘了古道路线图给我,他的指引使我们少走了冤枉路。
△洞市老街门楼 图/朱立
洞市老街是鹞子尖古道上唯一的老街,数百年里这里商贾云集,作坊遍布。陈五芝花屋(本地俗称)是洞市最大的民居建筑群,有两正、两侧、两天井组成主体建筑,排水系统、阴沟明渠与屋前小溪互通互连,设计科学。街口的贺氏宗祠是清代光绪年间建造的家族宗祠,是梅山地区保存完好且最具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建筑。
老街,棋盘,歇伙铺,风雨桥
△爵公桥 图/朱立
告别贺老板,我们沿着老街的青石板路向上行走,走过一段公路,经爵公桥和陶氏宗祠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边,再沿溪边青石板路走约1里地后开始上鹞子尖岭。青石板台阶修得很齐整和牢固,在阔叶林、冷杉林和竹林中向上延伸。这段古道在乾隆年间共修了27年,全部采用长1米、宽0.4米左右青石板阶砌铺成。阴凉处的石板则刻上“六籽打铳”“五子飞”等棋盘,供路人休息娱乐,可见当年的修路人是何等用心。
△鹞子尖垭口俯瞰竹林溪村 图/朱立
走到了古道的最高点——鹞子尖垭口,就进入了黄花溪村的地界了。垭口石壁上有一处“泉眼”,原来石壁内嵌入了一根小水管,冰凉的清水从管中不断流出。后来黄花溪村的王支书告诉我,这眼“泉水”是黄花溪村用管道从4公里外的山头引过来给路人饮用解渴的。从垭口往下走100米,就出现一栋木房子,房子的前廊上有“川东一障”的牌匾,这就是甘露茶亭。茶亭堂屋正上方挂有祖籍安化的清代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陶澍亲笔题写的“甘露亭”牌匾,顶部的梁上还雕刻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龙。亭廊上放有木甑和开水壶、茶杯,壶里有茶水。黄花溪村派专人驻守茶亭,每天要烧开水泡好黑茶,免费给路人喝。
△甘露茶亭图/朱立
沿着下山的石板路继续前行,就可以看到黄花溪村的民居了。沿着村里公路走不远,看到路边一栋四层楼的仿古建筑,这就是鹞子尖古道旅游服务中心。我们没有进入服务中心休息,继续沿着黄花溪边的公路前行。二十分钟后,看到一座风雨桥横跨黄花溪上,临溪的山边有一排安化传统木结构民居,这就是大坪歇伙铺。大坪歇伙铺为小青瓦屋面,前廊后庭,双层前檐,后庭为商铺或歇伙铺,来往商队、行人在这里休息住宿。走过风雨桥,只觉凉风习习,又见歇伙铺炊烟袅袅,顿觉古时烟火气穿越到了现代。
△大坪歇伙铺的风雨桥与古树图/朱立
再向前走1.5公里,就到了黄花溪和沿溪交汇处的缘奇桥,即鹞子尖古道的起点。一天的劳累化作喜悦,我们兴奋地跳下小溪,与清澈的溪水来个亲密的接触。此时,碰到了黄花溪村的王支书,他介绍说缘奇桥长30.8米、宽4.8米、高5.8米,为青石单拱桥,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桥上刻有精美的人面蜈蚣浮雕和凤凰纹饰,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村里筹集资金修复了从缘奇桥到大坪歇伙铺的这段1.2公里长的青石板古道,还修整了黄花溪河道。”
△缘奇桥 图/朱立
露营缘奇桥
傍晚,我们到服务中心吃饭,地道的安化土菜让我们胃口大开,不知不觉肚皮已撑起。饭后喝了服务中心为游客泡制的黑茶,感觉也凉爽了不少。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又回到了缘奇桥,准备露营。桥面平整,我们索性把帐篷扎在桥上。我们以缘奇桥为前景拍摄星空,一直到深夜。第二天凌晨,我们早早就起床了,只见山头上空出现了彩霞,赶紧拿起相机记录下这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我们还参观了附近有1500年树龄的梓叶槭。梓叶槭是中国特有的濒危树种。这棵树胸径1.5米,高32米,气势磅礴,冠似华盖,为中国最大梓叶槭树王,被中国林学会评选为72个树种的“最美树王”之一。
△中国最美树王-树龄1500年的梓叶槭图/朱立
早餐后我们乘坐班车前往洞市老街。车开出村子约3公里时,司机罗师傅在路边停了车。他问我们:“你们是不是在旅游服务中心落下衣服了?刘老板给你们送过来了。”必须为黄花溪村淳朴的民风点个赞。
在洞市老街下车后,我们顶着烈日朝着永锡桥方向徒步,当天的目标是徒步完成古道的后半段。约半小时,我们就到达了锡潭村横跨麻溪河的永锡桥。长长的廊桥里聚集了不少人,除游客外,一些村民躺在两边的廊凳上睡觉纳凉,还有十几位村民在西侧桥头的桥亭处打牌消暑。
△永锡桥桥亭处休闲的村民图/朱立
永锡桥是安化县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木构风雨廊桥,此桥长83米,39间。桥亭和桥头过道两侧立满石碑,石碑上面刻录着修桥经过及乐捐者姓名和募捐款额等。安化风雨桥均由青石桥墩、木质桥身和小青瓦桥顶三部分组成。桥身为长廊式通道,鹊木抬梁,全部采用卯榫结构。两旁有固定的双边木凳供行人休息,桥身两侧都是竖式木栏杆,通风采光极好。安化风雨桥达33座,数量之多为全国罕见。安化风雨桥承载着古梅山地区独特淳朴的民俗民风,是多种文明元素浓缩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永锡桥图/邓葵庭
休息片刻后,我们朝古道沿线唯一的古寺钟灵寺方向走去。经过金田村麻溪河上的东梅公路大桥时,看到河岸左侧山下的民居间有座醒目的黄墙红瓦建筑,这就是钟灵寺。钟灵寺是安化仅存的佛寺古刹,建寺280余年,为南岳圣帝的行宫,整座建筑与周围山光水色和谐一体。
临近中午,烈日躲进云层,瞬间下起了大雨,我们赶紧到路边人家避雨。半小时后转小雨,我们继续上路。雨停后太阳又出来了,湿热的空气使人大汗淋漓。这段路程是古道节点之间最长的一段,沿东梅公路转到632乡道,经金田村、大众村、陈王村、马路新村、庆阳村和思贤村,我们终于抵达了思贤桥。
△思贤桥 图/朱立
思贤桥横跨思贤溪,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咸丰四年(1854)重建。思贤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两台两墩,棱形分水,五层鹊木。全长57.5米,两侧歇亭共21空。北端阁式顶下有晚清名臣左宗棠所题的“思贤桥”桥名匾额,南端桥头有守桥亭。特别的是桥中间立有一尊手持“斩龙刀”的杨泗将军塑像。传说杨泗因斩杀兴风作浪的妖龙,被后世视为镇水的神明。桥墩上还雕刻有祈福护桥的蜈蚣,这种图腾正是梅山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思贤桥休息片刻,我们又朝古道的终点进发,于16:40抵达了鹞子尖古道的终点——五福宫码头。我们脱下鞋袜,将小腿没入凉凉的资江水中泡一泡解乏。不一会儿,一天的劳累,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中化解了。
△五福宫码头图/朱立
活动圆满完成,探访了古道的沿途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感受了梅山文化和淳朴民风,还收获不少美照。有点遗憾的是,因时间有限,未能探访从永锡桥到思贤桥这段隐蔽在山林中的古道,期待以后再访。
来源:湖湘地理
作者:朱立 周德淑 邓葵庭
编辑:岳敬然
本文链接:https://tea-wap.rednet.cn/content/646743/62/13099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