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安化“千两”(花卷茶)贡茶,前人曾在上面贴有“茶字55号树形普洱两块每块重十斤”的字样。后经研究发现此茶为安化黑茶,故宫的工作人员也对此作了修正。
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左)与中国黑茶博物馆工作人员完成对接。
红网时刻10月19日讯(特派记者 刘丽 安化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胜)10月19日上午9时,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两花卷茶正式启程回湘。在第五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即将开幕之际,它承载着使命和希望,穿越两百多年将文明缓缓呈现,将历史轻轻诉说,为安化黑茶文化研究和黑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翻开新篇章。
故宫博物院所藏花卷茶通高27.5厘米,直径17厘米。花卷茶,产自湖南省安化县,为安化黑茶一类,因外表篾篓包装呈花格装,又称“花卷茶”。花卷茶起初是为了方便运输而做成的树形紧压茶,后逐渐形成品牌。
该花卷茶是嘉庆年间进入宫廷的贡茶,为一长花卷茶其中一段。前人曾在上面贴有“茶字55号树形普洱两块每块重十斤”的字样,后经研究发现此茶为安化黑茶而非普洱茶,因此名称改为“花卷茶”。此茶为紧压黑茶,外表形似树干,非常紧实。
该花卷茶将在文物运输人员和安保人员的保护下,于10月21日抵达位于安化县的中国黑茶博物馆,并在10月22日至2022年1月10日期间,面向全社会展出。
关于“千两茶”的创制年代,可追溯到明代,其名在清·嘉庆年间就有了文字记载。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两茶,是1983年故宫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嘉庆皇帝的生活用品时发现的。当时故宫工作人员根据常识推测,有可能是普洱茶,并在上面标注了“茶字55号树形普洱两块每块重十斤”的字样。
后经深入考证,研究人员查阅了有关普洱茶的历史及制作工艺等资料,得知在普洱贡茶历史中,并没有“树型茶”的记录。采用晒青绿毛茶制作的生普,其产品形态有“饼、砖、坨”,有“树形茶”的熟普,其正式生产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而安化黑茶的产品形态,有“卷(树型千两茶)、饼、砖、篓”。从色泽鉴定,故宫博物院的“树型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了。普洱柱茶是先压制成长柱状,再用竹片或荀壳包装,茶体光滑均匀,无花纹和凹槽。而千两茶在踩制之时,便会在茶体上编织篾箍,篾箍会在茶体上留下深深的凹槽,因此故宫这件“树型茶”是安化“花卷茶”(千两茶)。随着安化黑茶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知名度的提升,故宫的工作人员也对此作了修正。
千两茶的加工技术性强,做工精良,生产工艺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前只流传于少数民间作坊,其制作工艺只掌握在极少数技师手中。1952年实行国有化经济改革,白沙溪茶厂聘请掌握千两茶技术的技师聘请到茶厂带徒生产,使少数工人掌握了千两茶的加工工艺技术,第一次恢复了因战争一度失传的安化千两茶生产。
1958年为提高生产力,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白沙溪茶厂在不改变千两茶原料质量的前提下改制成机压花砖茶,以机械化生产的花砖茶代替人工踩制的千两茶生产。此后在30多年间,除了白沙溪茶厂在1983年临时性生产过一批千两茶外,再也没有生产。至1997年千两茶恢复制作直到现在,使安化千两茶制作技术得到传承和发展,被誉为“世界茶王”,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安化黑茶发展一路高歌,黑茶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安化县的支柱产业,为安化茶旅文康融合发展奠定基础。连续成功举办的四届黑茶文化节,让安化黑茶这一重要名片更加响亮,也让其大阔步走出了山城成为了世界共享的品牌。如今,“茶王”回安化巡展,也将为第五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安化发展添薪蓄力。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丽 刘胜
编辑:邹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tea-wap.rednet.cn/content/2022/01/13/1076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