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红观茶丨看安化黑茶如何上演穿越千年的“健康大业”
2021-10-21 20:56:51 字号:

红观茶丨看安化黑茶如何上演穿越千年的“健康大业”

232399b8-c9be-45b5-a82a-a7ddae5d9132.jpg

安化黑茶博物馆。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刘慧婷 通讯员 刘刚贵 益阳报道

时隔两百多年后,10月21日,一段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花卷茶,在文物运输人员和安保人员的保护下,回到了它的故乡——湖南安化。

也正是在接下来的10月22日,第五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在安化县黑茶特色小镇开幕。这场主题为“安化黑茶健康大业”的文化节,从21日持续到24日,期间将举行多项主题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安化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发展成果。

而那段两百多岁的花卷茶,将在10月21日至明年2月10日期间,静静地躺在安化中国黑茶博物馆里,与广大黑茶爱好者近距离见面。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还将举办文化学术沙龙,以探讨安化贡茶史,探讨嘉庆皇帝遗物千两茶,擦亮安化千两茶的金字招牌。

这是一段怎样的特殊的茶?为什么会被如此珍视?它与安化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让我们为您一一道来。

作为贡品被珍视的黑茶

18bbd4e2-8917-4dc1-829e-8be9c4dd06d0.jpg

安化的美丽茶园。

安化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游,地域面积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大县。境内多山,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全年温和湿润,云雾缭绕,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茶树栽植和茶叶生产的天然条件。

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

这是清光绪年间陕西试用知县刘翊忠的两句诗,诗中所说的“茶市”就位于作为“黑茶小镇”一部分的安化黄沙坪。彼时的黄沙坪人口近万,茶行众多,茶商云集,茶业兴旺。而吸引如此多茶商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的,就是安化特产的黑茶。

4f25e0ae-af55-45d5-a367-4d82738a4cb1.png

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安化“千两”(花卷茶)贡茶,前人曾在上面贴有“茶字55号树形普洱两块每块重十斤”的字样。后经研究发现此茶为安化黑茶,故宫的工作人员也对此作了修正。

被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迎回的花卷茶,就是安化黑茶的一种。该茶通高27.5厘米,直径17厘米,因外表篾篓包装呈花格状,故而又称“花卷茶(千两茶)”。这段清末进入宫廷的贡茶,为一长花卷茶其中的一段,于1983年由故宫工作人员在清理嘉庆皇帝生活用品时发现。

发现之初,故宫工作人员推断其为普洱茶,并在上面标注了“茶字25号树形普洱共两块每块重十X”的字样。但后来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普洱贡茶历史上并无“树形茶”的记录,其最早的“树形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的,且其制作过程为先压制成长柱状,再用竹片或荀壳包装,茶体光滑均匀,无花纹和凹槽。而安化黑茶很早就形成了“卷(树形千两茶)、饼、砖、篓”等形态,而卷茶(千两茶)在踩制之时,便会在茶体上编织篾箍,篾箍会在茶体上留下深深的凹槽。又经专家反复考证,于是,这段嘉庆皇帝曾经饮用过的安化“花卷茶”(千两茶)终于得以正名。

这段茶之所以出现在嘉庆皇帝那里,可能与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湖湘经世派第一人、道光朝重臣陶澍有关。从茶乡走出去的陶澍,最喜饮家乡茶,且对品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从他大量的咏茶诗文中就可以看出。

关于“千两茶”的创制年代,最晚可追溯到明代,文字记载则正是首见于清嘉庆年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晋商三和茶号在江南坪与边江村刘姓茶人制作千两茶,在《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手抄本)有“予属安化边江刘迪吉生记茶行”“一块一千两,故又称千两茶”的记载。

269c4ec9-1ebd-47ff-bbe8-43c88cae8a8c.jpg

白沙溪黑茶博物馆内。

千两茶的加工技术性强,做工精良,生产工艺复杂,在新中国成立前只流传于少数民间作坊,其制作工艺只掌握在极少数技师手中。1952年实行国有化经济改革,白沙溪茶厂聘请掌握千两茶技术的技师聘请到茶厂带徒生产,使少数工人掌握了千两茶的加工工艺技术,第一次恢复了因战争一度失传的安化千两茶生产。

2019年记录者手筑茯砖茶1000克 (3).marked.jpg

机压花砖茶。

1958年,为提高生产力,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白沙溪茶厂在不改变千两茶原料质量的前提下改制成机压花砖茶,以机械化生产的花砖茶代替人工踩制的千两茶生产。此后在30多年间,除了白沙溪茶厂在1983年临时性生产过一批千两茶外,再也没有生产。至1997年千两茶恢复制作直到现在,使安化千两茶制作技术得到传承和发展,被誉为“世界茶王”,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安化黑茶发展一路高歌,黑茶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安化县的支柱产业,为安化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奠定基础。连续成功举办到第五届的黑茶文化节,更是让安化黑茶这一重要名片更加响亮,也让其大阔步走出了山城成为了世界共享的品牌。如今,故宫黑茶回到安化巡展,既可以让我们管窥安化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更是为第五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安化发展添了一把旺火。

繁荣千年话黑茶

考诸历史,安化黑茶经历了一个“载于唐”“兴于宋”“贡于明”“盛于清”的发展历程。

之所以说是“载于唐”而不是“源于唐”,是因为安化黑茶最早引起世人关注出现于文献中是在唐代,而任何一种制茶工艺从起源到成熟都会经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被记录于文献之前,安化黑茶一定也经历了漫长时光的锤炼。

公元856年,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的“渠江薄片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进长安。这是最早记录安化茶叶的历史古籍。稍晚一些的五代毛文锡则在其所著《茶谱》中记载,“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其色如铁”所点出的,正是黑茶在色泽上的典型特征。

ed9e07865b834122bd340e85fad329fe.jpg

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茶马古道默默行走。

两宋时期,茶叶更是进入朝廷的重点管理范围。公元1175年,南宋朝廷以黎虎将、赖文政为首组建了两支“茶商军”,专门贩运安化黑茶,每队人数多达三四千人。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黑茶”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当时的御使陈讲在呈给皇帝的奏书中提到:“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而到了明万历年年间,朝廷更是颁布了《安化黑茶章程》,定安化黑茶为运销西北的官茶。此后,安化茶业出现空前兴旺的局面。

明末清初,晋陕甘鄂湘等地茶商纷纷到安化经营茶叶,安化境内茶行、茶号最盛时达300余家,形成了“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茶市景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这也使得明清两朝六百载,安化一直是世界黑茶的中心,黑茶产量世界第一。

千百年来,安化黑茶既是“储边易马”的官茶,也是农牧民族的“生命之饮”,与丝绸、瓷器等商品一起,沿着万里茶路远销边疆,直达中亚、欧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1625889902570-gy8lwn9xxod.png

资江边上毛茶运输。

安化境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了许多古茶园、黑茶老作坊及近现代黑茶加工厂等黑茶茶业遗存,这些遗存分布在资江两岸、原茶马古道沿线,成为安化黑茶悠久历史及独特制作工艺的物质载体。

黑茶与“健康大业”

第五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的主题是“安化黑茶健康大业”,那么,“安化黑茶”与“健康大业”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曾有法国医学调查团到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调查,发现那里的游牧民族尽管饮食以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的肉类为主,血脂、血液中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却低于一般人。大惑不解的专家们进行了深入调查,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牧民日常饮用的来自安化的黑茶上,经化验发现其确实具有消食去腻、降三高、补充膳食营养等功效。

f60607c542554a59ab11ea51e2ce8419.jpg

黑茶是唯一可以长期存放的茶,且越存越香。

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刘仲华教授2014年时曾率领团队针对安化黑茶千两茶的制作工艺品质及健康功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课题组研究选用白沙溪千两茶、十两茶为样本,进行内含物的提取,将提取物针对降血脂、降血压、保护心血管等项目进行了活体实验。

研究发现,安化茶叶群体品种叶大、肉厚、生长势强、内含物丰富、抗生强、适应性广,经过多重工艺生产制作出来的安化黑茶,其所含茶多酚、茶多糖、茶皂素、氨基酸和维生素都非常高,其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香气纯正,滋味醇和,耐冲泡,具有降糖降脂降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减肥消食的特殊功效。

而这,也正是安化黑茶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关于黑茶,安化有更多的文章在做。

3fff0238d76546a5bc455b8d90c6633f.jpg

俯瞰安化黑茶小镇一隅。

在湖南2019年公布的首批10个农业特色小镇中,安化黑茶小镇名列榜首。这个版图面积20.52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位于资江岸边,包括槎溪片区、万隆片区、黄沙坪酉洲片区和南区滨江片区等4个片区,分别以健康养生、创新融合、黑茶历史文化和商业服务为片区特色,是安化引领茶旅文康融合发展的核心龙头,肩负着用5年到10年时间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努力使安化成为中国茶产业发展新高地的重任。

每一届黑茶文化节的举办,都见证着安化黑茶“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产业传奇,黑茶文化节不仅为安化黑茶公共品牌提供强大动力,更为安化“茶旅文体康”深入融合发展注入源源活力。

2473d644-a48b-49f5-9ba3-b1a041b29c33.jpg

黑茶牙膏。

安化县委书记刘勇会形象地描绘了这样一幅24小时健康茶生活场景:早上起床洗漱用茶牙膏刷牙,早餐吃茶早点;白天旅游,走茶马古道、游茶香花海,沿途品韵味黑茶;晚上观赏《天下茶道》大型实景演出剧,再入住茶园民宿,入睡前敷一个茶面膜,梦里还会遇见“茶花女”……

这样的场景正在成为现实,而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安化黑茶产业也将继续作为第一致富引擎,继续上演“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振兴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刘慧婷 刘刚贵

编辑:邹君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安化黑茶频道APP,参与评论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